可燃氣體報警儀的核心工作原理是通過傳感器檢測環境中可燃氣體濃度,經信號處理后觸發警報,其技術流程可分為傳感器檢測、信號轉換、閾值比對及報警輸出四個關鍵環節。
傳感器檢測環節采用催化燃燒式、半導體式或紅外吸收式技術。催化燃燒式傳感器通過鉑絲催化劑使可燃氣體無焰燃燒,產生的熱量改變鉑絲電阻值,進而打破惠斯通電橋平衡,輸出與氣體濃度成正比的電壓信號。例如,甲烷濃度每升高1%LEL,鉑絲電阻變化率可達0.1Ω/℃。半導體式傳感器則利用二氧化錫等金屬氧化物材料,當可燃氣體吸附時,材料表面電子狀態改變導致電阻值下降,電阻變化率與氣體濃度呈線性關系。紅外吸收式傳感器通過特定波長紅外光被氣體吸收的程度,依據朗伯-比爾定律計算濃度,適用于甲烷、丙烷等碳氫類氣體檢測。
信號轉換與處理環節中,傳感器輸出的微弱電信號經前置放大電路處理,轉換為0-5V或4-20mA的標準信號。例如,催化燃燒式傳感器輸出的μV級電壓信號,需通過儀表放大器放大至V級,再經A/D轉換器轉化為數字信號供控制器處理。
閾值比對與報警觸發環節由控制器完成。當檢測濃度超過預設閾值時,控制器立即驅動聲光報警裝置,同時顯示泄漏位置及濃度值。例如,家庭用報警器通常設置25%LEL為低報閾值、50%LEL為高報閾值,工業場所則根據氣體爆炸下限調整。部分設備還可聯動排風系統或切斷氣源,如燃氣管道電磁閥在接收到報警信號后0.5秒內完成關閉動作。
實際應用中,傳感器需定期校準以維持精度。催化燃燒式傳感器每6個月需用標準氣體校準,半導體式傳感器則需每3個月清潔表面吸附物。安裝位置需考慮氣體密度,比空氣輕的燃氣(如天然氣)探頭應距頂棚0.3m,比空氣重的燃氣(如液化氣)探頭應距地面0.3m。